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事迹>事件

事件

扬中教育介绍

时间:2012-06-30

 

                        2011年扬中市教育工作介绍

 

      2011年,扬中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管理,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重点完善了“三项机制”:
    1.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具体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经常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亲自参与“走访农村学校、关心农村教师、支持农村教育”活动,通过走访听课、交流座谈、现场办公等形式,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2011年先后讨论决定了省扬高中新校区建设、校车安全管理、非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过渡方案等事项。市人大、政协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工作专题视察和调研,为教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二是政策保障到位。2011年4月,扬中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扬中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扬中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文件,明确了“一个领先、两个率先”(学前教育主要指标领先于全国、全省,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进入全省人力资源强市行列)的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扶持教育事业率先发展的相关政策。三是督查考核到位。进一步完善执行和监督机制,将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区(街道)、各相关部门,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定期督查,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工作格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有效落实。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扬中市坚持教育优先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建立健全了“五项机制”:一是公用经费投入机制。2011年,扬中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55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达到省定标准;开通了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项目,按照普通高中每生每年150元、职业高中每生每年600元、农村公办幼儿园每生每年500元(市财政200元、镇财政300元)标准执行。二是困难学生助学机制。学前教育阶段扶贫助困机制正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财政预算内按小学750元/生、初中1000元/生的标准落实到位,普通高中阶段财政预算内按学生数10%的比例和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安排助学金,职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财政预算内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提供生活补助,并按照学生数6%的比例免收学费。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2011年,扬中市财政预算内按照小学132元/生、初中176元/生标准安排校舍维修经费,共计安排299万元,高于省定标准10%。幼儿园、高中分别参照小学、初中标准,共计安排校舍维修经费232万元。同时,预算内还专项安排校安工程经费1000万元。四是教育经费管理机制。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2011年,扬中市下达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任务8000万元,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征收任务220万元。全年实际完成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9544万元,职业教育培训经费230万元(教育使用120万元),除按规定应上缴省的部分外,其余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管理,集中核算、管理全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教育收费督查机制。扬中市教育、物价、财政、监察等部门密切协作,强化督查,严格规范教育收费,从严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没有发现向中小学乱摊派、乱罚款、搭车收费和以办教育为名向学生集资、借资现象,也没有向学生摊派报刊、书籍现象。
    3.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具体做到了“四个全面”。一是全面规划队伍建设。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北师大扬中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三年师资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全面提升业务水平。开展了人民满意教师评选活动,对“六十佳”人民满意教师进行表彰,成立了“人民满意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回演讲。通过师德塑造、教师素养大赛、优质培训下乡、出国培训等工作的开展,构建了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全面提高教师待遇。扬中市认真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并按时、按标准兑现到位,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实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过渡方案,提高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待遇,保持了教育队伍的整体稳定。四是全面规范拔尖人才管理。不断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保障机制,组织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以及“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工程”等活动,采取导师制、名校研修制等形式,规范拔尖人才管理,加快名师培养步伐。目前,扬中市共有镇江市骨干教师113名、学科带头人25名、名校长2名,特级教师7名,形成了扬中教育战线的领军团队。
    二、立足优质均衡,加快教育全面现代化建设
    2011年,扬中市全面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1.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以“提升教育质量,让群众满意;提升教育形象,让社会满意”为目标,确立了“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着力发展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的活力教育,着力打造以创建低碳、绿色校园为标志的生态校园,着力实现以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受人尊重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师生。
    2.人事改革成效明显。试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适合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配备,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全面推进城乡、校际师资流动,打破学段、学科界限,畅通中学和小学之间的教师流动渠道,去年共交流336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12%以上。
    3.学校布局日益优化。扬中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新老城区开发和新市镇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城区,实施“三校联动”工程,将市二中搬迁至原市实验中学,市外国语学校搬迁至市二中,依托市外国语学校原校舍成立市外国语小学。开工建设省扬高中新校区,预计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在农村,新建开发区学校(含小学和幼儿园),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4.校安工程全面推进。制定了扬中市中小学校安工程三年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有序实施。2011年,全市投入校安工程资金1.38亿元,市一中综合楼、西来桥学校教学楼、二实小求真楼、丰裕幼儿园加固等工程顺利竣工。同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校安工程经费实行专户管理、集中支付、封闭运行。
    5.信息化建设稳步实施。积极推进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逐校建立提升方案。全市电子政务和网络资源建设提档升位,本着实用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教育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宣传和政务公开效果。校园网站内容丰富,市一中网站荣获全国中小学百家校园网站,多家网站被评为江苏省、镇江市十佳网站和特色网站。全市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3所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14所学校建成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优质学校比例达66%。
    三、加强内涵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2011年,扬中市严格落实上级文件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1.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工程,制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指南,明确“一年高考九年抓”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高考二本达线638人,达线率36.4%,位居镇江市第一。职业教育在逆境中求发展,取得了突破,在省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在省级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列镇江市技能大赛辖市区第二名。
    2.深化课程改革。结合规范办学行为的新要求,不断优化课程配置和教学时间安排,增强课程的交互性与可选择性,满足学生全方位、多领域求知求技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评价机制,中考实行网上阅卷和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高中统招生分配比例由55%上升到60%。
    3.重视体艺教学。扬中市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每年分别举办一次“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其他单项体育比赛,有效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全市中小学生体质优秀率达12.85%,合格率达93.91%。
    4.彰显办学特色。在开齐上足各类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各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年来,全市各中小学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如省扬高中及联合中心小学的校园诗教、市一中的曲棍球、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新坝中心小学的书画教学、丰裕中心小学的剪纸及民间艺术教育、油坊中心小学的乒乓球特色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四、坚持优质普惠,实现学前教育领先发展
    扬中市以实施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机制,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全市19所幼儿园均为标准合格园,其中省级优质园(示范园)12家(另有2家正在申报创建过程中),占总数的63.2%,省、市优质园在园幼儿数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90%以上。
    1.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扬中市在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的同时,结合扬中实际,专门出台了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初步建立了市级统筹、以镇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和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市财政预算内安排学前教育经费2200万元,占财政教育拨款的6.07%,超过省定标准。二是强化设施保障。不断加大投入,按照省优质园标准,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2011年,整体搬迁丰裕幼儿园,鸣翠山庄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今年秋学期,城西幼儿园也将正式投入使用。三是强化人员保障。在新增编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0个以上名额用于选聘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同时,每年另外安排2~4个名额,通过综合考核,将幼儿园在岗非在编教师择优进编,保障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2.加强内涵建设。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奋斗目标。全市各幼儿园全面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并全面实施《幼儿园章程》。在制定《扬中市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同时,制订各个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形成三个层面规划的互动、互补。倡导每一所幼儿园从个性入手,做到“认清比较优势、抓好错位竞争、找准领先路径、持续创新驱动”,开展特色园本课程开发活动,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呈现出园园有特色的喜人局面。
    3.发挥典型示范。积极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辐射引领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幼儿园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实行“名园”带“民园”。设立教学辅导站,由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辅导一批民办幼儿园,帮助提高保教质量。二是实行城乡“姐妹园”结对。通过“结对互学,区域共同发展”、“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镇区(街道)幼儿园保教质量。三是实行“上挂”和“下派”。每年从镇区(街道)幼儿园抽调骨干教师到城区幼儿园挂职、任教,从城区幼儿园抽调公办教师下派到镇区(街道)幼儿园任职、任教,实现城乡幼儿园的同步均衡发展。
    扬中市2011年度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业绩,今后,扬中教育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教育全面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开创扬中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扬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材料
 
    扬中,四面环江,总面积332平方公里,人口33万,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是江苏省9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扬中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蓬勃发展,荣获了“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市”、“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计37所。城区12所,农村25所,城区专任教师1506人,平均37.8岁,农村教师专任1358人,平均38.6岁,城乡教师年龄结构相当,与城区相比,农村学校相对规模较小。师资配置趋向均衡,所有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学历达标率和高一层次学历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扬中市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践行师德,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扬中市一贯重视师德建设,不断改进师德教育方法,在内涵建设方面下功夫,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了良性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以贯彻《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扬中市教职工道德修养规范》、《扬中市教职工十条禁令》,制订了《扬中市教师礼仪行为规范》,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征文演讲等方式,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素养,树立依法从教、以身立教、以德育人的师表形象。
    2.每年实施一个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师德反思”、“学师德规范、拒有偿家教、树师表形象”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举行师德师风测评专项活动,由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进行打分。今年上半年,扬中市开展了学生、家长对任课教师的师德表现和教学效果测评工作,测评对象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职工,测评结果全市满意率高达95%以上。
    3.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扬中快报》、《扬中电视台》分别设立“教育周刊”、“江州教育”专栏,广泛宣传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每两年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一次。今年上半年,扬中市开展了人民满意教师评选活动,全市评选出了六个“十佳人民满意教师”,教师节期间,对这些优秀教师进行了隆重表彰,为10名扎根农村教育30年以上的老教师颁发了“奉献农村教育荣誉奖”,充分肯定了农村教育工作者为扬中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表彰活动结束后,成立了“人民满意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报告团分片、区进行巡回演讲,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广大教师。
    二、专业引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为积极打造教育强市,为扬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10年8月,扬中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双方签订了《扬中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基地合作协议》,建立北京师范大学扬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计划”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推进,总计9200学时,每阶段历时一年。第一年为通识培训,为全员参与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学习。第二年为专业培训,针对各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第三年为名师提高培训,针对扬中市具有名师、名校长潜质的教育工作者进行重点提升、个性化培养。目前实施第二年专业培训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已先后选派300多名骨干教师进京培训,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定期来扬,围绕专业成长、师德专题为全市教师作全员或专项培训、讲座。
 同时,扬中市已形成相对较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每三年为一轮实施《扬中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计划》,全市每个教师平均接受非学历培训2009年达90学时,2010年达110学时;每三年为一轮组织专任教师文化知识考试,从2000年起,对文化学科专任教师进行了三年一轮的文化知识考试,教师分学科参加考试,由教育局统一组织阅卷评分,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考试成绩,将考试结果与教师考核、聘用紧密挂钩;每三年为一轮分别组织新秀杯(1-5年教龄)、风华杯(6-10年教龄)、秋实杯(11年教龄以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每三年为一轮对全市拔尖人才进行考核淘汰,出台了《扬中市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考核方案》,每年均开设拔尖人才展示课(学科带头人)、公开课(骨干教师),进一步建立健全拔尖人才考核机制。同时规定,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拔尖人才每年均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流,任期内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任教(支教)经历,确保城乡学校拔尖人才比例基本相当。
    三、人文关怀,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对教师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上,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定期举行全市教职工运动会,每年举行各类球类竞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等,谱写了《扬中教师之歌》,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大合唱比赛。同时要求各校广泛开展棋牌乐、卡拉OK赛、钓鱼比赛、拔河等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每两年一次组织一次全市拔尖人才体检。结合春节、教师节、中秋节、敬老节等节日组织对生病教师、特困教师、离退休教师进行慰问,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
    四、优化结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不断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建立健全城乡、校际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优化城乡教师队伍结构。
    1.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从2005开始,扬中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实施意见》,实施城区教师到农村、示范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制度。明确规定1994年以后上岗的教师评中、高级职称的,必须有2-3年农村工作的经历。这一制度实施7年来,城区下乡教师总数达两百余人,这一举措优化了城乡师资资源的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不断优化城乡教师交流模式。
    2011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交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五项举措:
    一是教师实行定期全职交流制度。2011年暑期开始实施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合作交流制度,根据双方学校师资状况,城区相关学校由至少1名拔尖人才带队,选派10%左右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思想觉悟高的专任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一定工作量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指导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农村学校按3—5%的比例有计划地选送部分积极上进、虚心好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城区结对学校任教或挂职锻炼,全职交流选派的教师工作期限每次不少于一学年,2011年暑期,全市城乡结对全职交流教师71人。
    二是开展兼职支教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每学期集中开展拔尖人才送教下乡、名师进校活动,开设示范课与展示课,与支教学校共同设置主题,与同学科3—5名教师结成对子,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围绕课堂教学、校本研训、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和研究,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是优化城区教师招聘办法,稳定农村优秀教师队伍。城区教师招聘,采用先电脑派位后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凡符合基本条件的首先进行电脑派位,按1:3的比例随机产生初选人员名单进入面试,防止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
    四是为农村学校不断输送新鲜血液。逐年提高新教师的招聘准入条件,严把入口关,为农村学校不断输送新鲜血液。2011年新招聘幼儿教师全部进入农村幼儿园,音体美等技能科老师全部分配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暂留城区学校培养,3年后再全部调入农村学校。
    五是政策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拔尖人才待遇,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拔尖人才岗位津贴比城区学校同类人员的岗位津贴高一倍。
 
 

 

 

 

 

                    扬中着力“七个一样”建设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扬中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提升教学质量,让群众满意;提升教育形象,让社会满意”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按照“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学校均衡发展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努力消除区域内城乡、学校间差距,着力解决义务教育择校过度等热点难点问题,促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近年来,扬中坚持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在保障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大幅度提高,全市尽量做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先导市、城乡一体融合市、素质教育样板市、体制机制创新市、人民满意认可市。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市”, “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2007年全市在江苏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保证校园环境一样美
    扬中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全市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
    深化投入机制改革。全市义务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全市在做到“三增长”的同时,切实完善财政支出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实现“一提高”。2009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8年的19.96%提高到20.77%(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6905万元,财政总支出129564万元),比2008年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实行统一标准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2010年,按照小学75元/生、初中100元/生的标准,落实校舍维修和改造经费。全市规划三年对校舍,特别是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进行改造或拆除重建,涉及中小学校12所,总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其中拆除重建面积达2.58万平方米。计划新建1所五星级高中7.4万平方米,1所初中校0.5万平方米。预计投入3.81亿元,资金主要来源有银行融资、闲置校产的处置、教育附加费及市财政增长性收入。
    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区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扬中大手笔推进城区初中教育资源整合,两年里通过布局调整撤并的学校有3所,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提前收取的学生未读满年限的培养费一律退还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清除民办学校,确保学校硬件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三校联动”工程,撤并新坝中学高中部和联合中学,建设开发区学校,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建设好新城区小学和幼儿园,配套建设滨江新城教育设施,规模小区按规范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扩建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改善现有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
    积极推进特色建设。全市通过特色校园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形成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良好发展态势,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上提高全市教育的整体形象。
    率先发展幼儿教育。全市坚持公平价值取向,实施科学统筹发展,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全市幼儿三年入学率达98%以上,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80%,公办教师占总数近60%,财政发放幼教工资占总数的70%,省市优质园数量超过70%,率先做到了以公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工资以财政为主,幼儿园绝大部分是优质园,形成“三公一优”的幼教特色。
    二、统筹管理,按需配送,保证教学设施一样全
    公平配置资源。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变资源平均分配甚至向优质学校倾斜的配置方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
    按需配送资源。建立公共资源配送制度,根据各校需求申报派送。做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统一要求、统一配置。
    学校结对共建。加强“片区联动、城乡结对”的制度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改善学校条件。城区优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对乡镇学校给予物质支援,使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得到了补充与更新。
    三、依法行政,加大投入,保证公用经费一样多
    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职责。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全市“两费两金”做到足额征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确保主要用于教育事业发展。2009年,教育部门与地税部门共同开发了教育费附加征收软件系统,做到与“三税”同时统计、同时征收,确保做到“应收尽收”。
   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11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基准定额的10%以上;预算内开通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项目,按高中每生150元,农村公办幼儿园每生200元标准执行,并逐年提高;成人教育经费拨款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0.8元提高至1.5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经费高于省基准定额的10%;高中、幼儿园校舍维修经费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经费标准安排;提高体育和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标准,生均每年提高比例不低于10%;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以镇为主,建立市镇共建机制;保障全市幼儿园非在编保教人员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各镇(区)按在园幼儿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逐年提高。同时,继续实施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管理,设立教育经费结算中心,集中核算、管理全市中小学公用经费,坚持预算管理,计划使用,勤俭办学,有效提高了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科学定编,深化改革,保证教师素质一样好
    2011年,扬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转变用人机制,激活用人制度,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科学定编,创新人事管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使管理教师队伍的权利,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设置、资格认定、公开招聘、职务聘任、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职务结构比例标准,根据当地财政收入状况认真落实增编工作,切实满足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
    加强管理,保证教师持续发展。市教育局根据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确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制定、落实教师教育三年计划。全市确保教师培训经费支出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低于5%。加大专项投入,保障教师培训需求,在省定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师专业培训经费。通过继续教育,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合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均衡,优先交流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拔尖人才每年均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流,任期内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任教(支教)经历;城乡学校扬中市级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基本相当。实行定期交流制度,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在同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连续任教6年以上的专任教师按照每年8%—10%的比例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内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在农村工作三年才能申报职称、骨干教师和评审学科带头人。
   校本教研,建立教师发展机制。推进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引导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师德建设,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建立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激励制度,创新校本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五、完善机制,强化评估,保证管理水平一样高
   完善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教育管理组织。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每所学校学生学业合格率在95%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分别达90%和10%以上,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强化督导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局长、校长听课讲评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统筹区域内教研、科研、电教、培训等专业力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科学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督导机构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
    六、改变观念,全面育人,保证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
    强化办学行为规范。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五严”规定(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按教育规律办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决取消对学校、教师有应试倾向的考核指标;每所学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办实验班、特长班;规范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德育为先。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重视体育、美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正常开展富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园集体舞、跑操等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情趣高雅。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重视科技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
   七、规范办学,强化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发展进行多元评价,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依法治校,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家长及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依法办学和民主办学,营造有利于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良好环境。
    改革入学制度,在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方面起示范作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校内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等违规和各种变相违规行为,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
   改革办学体制,在管理水平优质均衡方面起示范作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基本建立。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考核体系科学合理,每年各校开展述职测评活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坚持开放办学,与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联系密切,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0%。
  改革招生制度,推进入学机会均等。严格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免试入学制度。合理划分学区,公开招生名额、招生办法、招生结果。深化中考制度改革,热点普通高中将65%的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制度,保障每一个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扬中学前教育出新举  优质普惠发展见成效
 
    天蒙蒙亮排队报名、亲子班“占坑”、“条子生”泛滥……“幼儿园报名战”每年三月都会提前在各地展开。面对幼儿入园难的种种现象,扬中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对这一关乎民生、关系教育公平、惠及儿童的普及性教育,坚定了“当办园特色和老百姓的需求相冲突时,首先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思想,为实现扬中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1.积极推行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园”的措施,有效解决了幼儿入园难、难入园的问题。
    2.进一步调整城区学前教育布局,在引进优势民办幼教集团参与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同时,2011年市政府出资39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功能齐全、装备到位、集学前教育与早教指导于一体的城西幼儿园(暂定名),2012年春秋季即将投入使用;
    3.2012年到2013年,由市镇两级共同出资,整体改造或搬迁西来桥、开发区(兴隆)、联合等三所农村中心幼儿园,进一步提升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缓解城区入园压力,确保农村幼儿也能享受到教育的优质资源;
    4.从2011年起,全市实施农村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方案,每生每年500元,每年财政投入超过200万元;
    5.市财政从2011年起,开通全市幼儿园园舍维修经费,按中小学标准执行,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
    6.从2012年秋季始,全市施行免农村幼儿园幼儿在园保教费一年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彰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有了政府的重视、制度的保障,扬中市教育主管部门更是紧紧围绕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升工程,结合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以达成“六心目标”——孩子入园省心、家长托园放心、教师工作专心、幼儿成长开心、扶贫助困暖心为标志,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明确“高质量,有特色”的奋斗目标。一是加强保教队伍建设。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结构,择优录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和非在编保教人员,探索实施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转入学前教育机构的举措,提高公办园学前教育专业和事业编制教师比例。加大城乡幼儿教师合理流动的力度,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结构,新录用毕业生重点向农村园倾斜。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与市教育局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为基础平台,认真落实教师教育培训3年计划,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专题培训与校本培训、学科研修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在师德修养、专业素养和教管技能等方面开展大容量、分层次、广覆盖的师训工作。完善名师培养和考核机制,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发展、示范辐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幼儿教师和园长。二是倡导幼儿园特色发展。扎实开展办园特色创建工作,通过“结对互学,区域共同发展”“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特色创建,提升办园品味”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科研水平,丰富幼儿园文化内涵,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引导全市幼儿园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三是拓展学前教育发展领域。在各中心幼儿园开办亲子班,推进“幼、托一体化”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建设幼儿早教指导中心,使早教覆盖率达90%以上,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家长、看护人的科学育儿水平。
    扬中市一方面通过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园品位等诸多措施来优化幼儿园的发展,吸引所有的家长将幼儿送入幼儿园就读,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幼儿园自身的实力与口碑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从而放心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扬中市新坝中心幼儿园就是众多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秀代表。近年来,扬中市外来就业人员不断攀升,而新坝作为扬中的一大经济强镇,其外来人员更是很多。为确保这部分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该幼儿园以开展了“爱心架构外来工子女入学桥梁”创先争优活动。其主要举措有启动实施“助学育苗工程”,坚持深入其家庭进行走访、送教入户;开展爱心助教、捐赠帮扶活动,对 “双胞胎”、贫困、病困幼儿入园给予了相应的减免,通过节日慰问、“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弱势群体学生送上精神和物质帮扶;开展志愿者跟村帮扶活动,该园志愿者们及时与村委会联系,了解各村外来工子女流动情况,掌握其就学的相关动态,实施跟村帮扶。如今,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新坝镇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幼儿园生活,学前教育普惠会行动也真真切切让很多农村家庭享受到了实惠。
    在农村幼儿园大力实施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行动的同时,扬中城区幼儿园在惠及民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对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城区园际之间合理调剂,方便家长就近入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对于少数民族孩子,幼儿园特别备餐,帮助解决入园难,如文化新村幼儿园一幼儿是常住户口的回民,不吃猪肉,为了他的膳食,厨房每天都要特别做一份饭菜,让该幼儿不因为膳食的问题而影响他正常的接受教育;针对一些家长在企业工作,上班早下班晚的情况,幼儿园设立早晚班,安排教师负责这类孩子的学习和游戏,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对“特困家庭”的孩子,幼儿园形成了保育费减免的特殊照顾政策。如果有因家庭困难中途辍学的孩子,幼儿园都会及时与家长沟通,拿出减免入园费的方案,帮助其入园;对于自身残疾,需要照顾的幼儿,采取全纳教育,精心呵护,爱心留园。如文化新村幼儿园的顾晨楠小朋友,因腿残疾,行走不便,入园困难,该园将其收下,对其进行特殊照顾,老师抱着她入厕,背着她下楼、扶着她走路,帮助她顺利接受了三年的学前教育。
    一直以来,扬中市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内涵建设,切实按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发展要求,多措并举,务实推进。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扬中学前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管理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有力、结构布局合理、办园条件优越、城乡协调发展的幼儿园办园特色。下一阶段,该市将以创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地区为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巩固学前教育发展优势,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首届全国少儿剪纸教学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扬中市教育局局长  张源泉
                                          2012年6月18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下面我就扬中教育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介绍。
   近几年,扬中教育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让群众满意;提升教育形象,让社会满意”的奋斗目标,按照“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终身教育优质按需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市”、“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和“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全市教育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教育发展社会优先
   我市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在市内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市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镇江范围内率先出台了8项促进教育发展新政,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在市外,我市继续保持领先发展态势,现代化建设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去年10月我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首批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升工程八个试点市之一,制定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指标体系(扬中版),为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样板。
   二是学前教育全省领先
   我市19所幼儿园,呈现出“三公一优”的特点。一是幼儿园以公办为主。全市现有公办园15所,民办园4所,公办园占总数的80%。二是幼儿教师以公办教师为主。全市15所公办园中现有幼儿教师401人,其中公办教师256名,占总数的64%。三是学前教育投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2011年,市财政预算内安排学前教育经费2200万元,占财政教育拨款的6.07%。今年秋学期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一年的保教费。四是幼儿园优质化水平较高。全市19所幼儿园均是标准合格园,其中省级优质园(示范园)12家,占总数的63.2%,省、镇江市级优质园在园幼儿数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90%以上。
   三是教育均衡全省率先
    2011年我市城区热点学校实现“0”择校。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布局调整促均衡。对于城区热点学校“择校热”现象,去年我市通过布局调整,实行“四校联动”,成功从原实验小学分流学生1000多名。开工建设省扬高中新校区,预计通过创建两所四星级以上高中,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了城区教育均衡。二是教师流动保均衡。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结对、教师交流机制,打通职业中学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师资流动渠道,2011年全市共交流教师332人,占全市在职教师12%以上。三是工程建设重均衡。制定落实校安工程三年建设规划,2011年,我市校安工程新建工程面积84000㎡,加固工程面积1000㎡,规划新建和扩建工程面积8000㎡。全市投入校安工程资金1.38亿元。四是教育质量显均衡。在中小学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像在超市一样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多元发展。同时,强化学校内涵建设,重点打造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了“一校一特”的文化氛围。
    四是队伍建设全省争先
    我市队伍建设注重“三个发展”,主要有:一是顶层设计,高端发展。与北师大合作,建立北师大扬中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培训工程,近两年通过组织教师入京培训、优秀教师入区培训,共培训教师近4000人次;与苏州大学牵手,合办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 二是改革机制,创新发展。试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校务委员会制,实施校长分类考核制,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实施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去年,通过竞争、交流,干部队伍学历层次和年轻化比例明显提高,实现全市校级领导平均年龄逐年下降2.5岁。三是名师引领,跨越发展。组建中小学、幼儿园名教师工作室,筹建“名师大课堂”。完善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方案,加大对拔尖人才经费支出和奖励力度,拔尖人才比例提高到15%。
   各位新闻界朋友,扬中教育总体情况就是这样,具体介绍在材料袋U盘里,希望大家多多指导,谢谢!
 

 

 

 

        扬中市副市长蔡萍与大众文化网总监合影

 

  

 

 

 

 

 

       首届全国少儿剪纸教学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见证跨越

 

 

 

 

 

 

 

十二五开局扬中教育回顾与展望

 

 

 

 

 

 

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