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 中国农业博物馆
第2期
2022年2月19日
雨水: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壬寅年(虎年)正月十九
2月19日0时43分迎来今年的雨水节气。我国先民将太阳在黄经330°—345°的时段确定为雨水节气。雨水标志着降雨的开始,农谚云“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降水有利于缓解春季旱情,促进农作物生长。雨水分三候:一候獭祭鱼,冰雪融化,獭开始捕鱼,并将鱼摆在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二候鸿雁来,冬寒渐退,作为知时之鸟的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阳气既达,草木开始抽出嫩芽,是为农耕之候将至。
保护传承
2月4日,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通过“立春三分钟”短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达 “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心。
北京、河南、浙江、贵州等地举办形式多样的迎春活动,其中浙江九华立春祭在保留小范围线下接春仪式的同时,开启线上“云端祭春”,吸引海内外近50万人参与,促进了传统节气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全套共8张的“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参观门票”,将节气元素和农博美景融于一体,分别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发放,具有一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优酷视频、逆光映像影视制作公司、英国子午线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制作的3集纪录片《最美中国:四季如歌》在英国广播公司Earth Asia频道播出,并在优酷视频上线。该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展现了中国的日常生活、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
2月9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唐志强研究馆员和张建军馆员,做客北京城市广播电台,以“从二十四节气,品味中国文化的浪漫”为主题,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定义、名称、发展历史、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及保护传承工作等。
2月15日,河南洛阳西工区文化馆举办“品节气中的洛阳,创东亚文化之都”文化艺术展,以中国画、书法、海报、摄影等多种形式诠释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2月19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牵头人隋斌研究员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指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完美呈现出来,全世界观众一起共迎新的春天,使“中国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学术研究
隋斌的《立春一年始,万物气象新》,在立春节气到来当天发表在北京日报客户端。
徐青、李辉周的《安徽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视觉设计》,发表在2022年第1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景洋的《大寒已至春不远》,发表在2022年第1期《农村·农业·农民》(A版)。
唐志强的《立春三“宝”》,发表在2022年2月8日《农民日报》。
施立学、宋佳佳的《春意生发冰雪中》,发表在2022年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林继富的《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发表在2022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毕旭玲的《“二十四节气”这张时间表里的中华智慧》,发表在2022年2月11日《文汇报》。
王玉民的《春雨潇潇润万物》,发表在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