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二十四节气>感受节气细节

感受节气细节

四川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变迁

时间:2022-03-24

 

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但在古代,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秦昭王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经过实地考察,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制定了专门的岁修制度。当地百姓感念李冰父子的历史功绩,并出于对江神河神的自然崇敬,修建了二王庙,在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举行祭祀仪式和开水庆典,放水春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清明节民俗活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岁月流转,时代更替,至明末清初,随着四川战乱平息和农业生产恢复,都江堰放水节被改称为“开水节”,清朝正皇帝下旨,规定在都江堰进行春秋两季祭祀,而春李祭祀就是清明放水节,民间庆祝清明放水的民俗活动亦逐步定型。

清代的都江堰放水节称为“开”水,活动首先要进行“祀”水,规定“牲用少牢,祭列九品”,由总督,巡抚亲临主持。仪仗队抬着祭品,先到伏龙观祭老王(李冰),再到二王庙,拜祭二郎,行三跪九叩礼,诵读祝文后,在江边花棚内开水。王祭官一声令下,礼炮三响,几个剽悍的堰工,跳上拦河朽楼,挥动利斧,砍断绳索,岸上10余人用扯构缆索拉倒3栋朽楼,江水从两丈多宽的决口处涌入内江,鞭炮齐鸣,两岸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当江水缓缓流进时,堰工们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堰竹竿向水头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打坏桥堰。儿童们会欢笑着跟着水跑,投石打“水脑壳”。主祭官必须立刻上轿,赶回成都接水,老百姓则到灌县城赶清明会。

民国时期,四川省政府也专门须发了开水仪式。三跪九叩改为三鞠躬,由省府和水利厅主要官员任主祭官,朗诵迎神辞,全体肃立,唱纪念歌。歌毕,分别献花、献帛、献爵、献食,唱《民工歌》送神。随从官员还要到杨四庙,堰功祠祭祀历代修建都江堰有功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留了在清明节开堰放水的民俗庆典,由行署主任或省长主持,开大会表彰治水先进单位和岁修劳模,宣布放水。1957年以后,都江堰岁修措施改进,内江不再会全部断流,“开水典礼”也就不再举行。

当时认为,都江堰节制闸门修建后,岁修工作很少进行,放水节一度也因不再具有放水春灌的“实用价值”而被停止,但对李冰父子等治水先贤的感恩崇祀纪念活动却在继续传承,川西民众仍于六月李冰父子生日时前往二王庙烧香祈福。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恢复后的放水节不再由政府官员直接主持祭仪,地方政府先举行开幕式,随后由仿古祭祀队伍举行祭祀放水活动。在坚持历史上官方仪式祭祀李冰等治水先贤和拜水为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将更多的蜀地文明,如三星堆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川剧文化,及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如流行歌曲表演等融合到仪式展演进程中。现有仪式细节和形态与原有官方仪式不尽相同,但它保持了历史上官方仪式主要程序,即“祭祀前祭祀队伍巡游一主祭官带领祭祀队伍焚香祭祀,诵读祭文,献牲一“堰工,砍杩槎放水”。恢复后的清明祭祀放水节加人了三星堆文化元素、藏美民族歌舞、川剧表演等,但放水节的主旨,即祭祀李冰等治水先贤和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春耕顺利,并未改变,可以视为古代官方清明放水节在现代的延续。


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

苏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