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物候、气象、天文进行观测、 探索、总结的时间制度,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安排农民生活。其中蕴含的敬畏天时、施德于地、适度取予、精慎管理的四大农业伦理维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然耦合,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气节精神的追求和民俗文化的认同。在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景下,赋予二十四节气以生命力,挖掘节气的农业伦理内涵,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农业伦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耦合,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转型的过程。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亟须转型的今天,我们不能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要反思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的利弊,汲取农业伦理的精髓。中国农业尚未完全工业化、现代化,乍一看这是不足,但这恰恰又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既可以借助现代农业的优势,又可以吸纳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和方法,因而有一种后发优势。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关乎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蕴藏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目前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需要吸纳传统农业伦理的智慧和方法,深化对二十四节气中自然生长规律等科技理念的认知,使农作物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协同配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基于农业伦理视角反思工业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问题,促进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耦合,吸纳二十四节气中农业伦理的智慧,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困境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创造出更高的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新思路,走出一条高效、优质、安全、低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民间文艺研究院副院长
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