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学界发表过许多论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二十四节气形成发展的时间脉络。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二至二分,第二个阶段是形成四时八节,第三个阶段是二十四节气定型。但是上述各个阶段的形成年代,则莫衷一是。特别是第一个阶段,对于何时发现二至二分,学界更 是众说纷坛,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从文献学研究出发,提出至迟在西周时期,二至二分已有历史记载。陈久金先生1987年对 《夏小正》 所记载的星象,太阳方位,斗柄指向和物候等的研究,认为 《夏小正》 所记载的“时有养日”或“时有养夜”,应该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沈志忠先生2001年从甲骨文出发综合多方研究提出,夏商时期先民已能由测日影而定冬至、夏至,西周时期人们进一步测得春分、秋分;郑艳女士2017年通过文献梳理认为,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以两分和两至为首先出现的节气;刘晓峰先生2017年提出古代人由认识寒暑发展为认识两分两至,认为:到殷末周初,古人应当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和秋分的认识。
竺可桢指出,新石器时期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一年的两个“分”点(春分和秋分)和两个“至”点(夏至和冬至)。我们从新石器时期中国天文遗迹、中国历史传说和国外天文遗迹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印证新石器时期远古先民已经发现并测定出分至点。因此,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商周时期上溯到新石器中晚期。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
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