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事迹>事件

事件

中国名镇——云南凤羽镇

时间:2012-10-24

 

 

凤羽镇 中国名镇——云南凤羽镇

 

    宗教文化凤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凤羽传统文化中,白族的宗教文化颇具特色。这里有展示白族兼容各族文化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宗教标志性建筑“三教宫”;这里有大理迄今惟一发现的喇嘛塔,当地称“留佛塔”;这里有与剑川石宝山石窟女性生殖器雕刻相嫓美的天然“崖母阴”,白语称“召嬷杲”;这里有始建于唐代的灵鹫寺、始建于元代的帝释山,还有明清时期建筑的鹤林寺、智光寺、文昌宫、文庙、武庙、本主庙、龙王庙、玉皇阁、魁星阁等,应有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面提到的三教宫,儒、释、道同奉,将孔夫子、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同塑一堂。凤羽民间文物收藏家杨汝雄搜集了不少文物,其中元明古碑就不少。如立于明成化年间的《渤海郡高老官墓志》碑就很有价值,大理石汉白玉质地。通高1.2 米,宽0.4 米,厚0.08 米,全碑刻440 字,碑额还篆有五个梵文字,立于成化十五年(1479),撰文者自称“凤羽松风轩阿吒力僧首许森撰文篆额书梵”。碑中直书“刻做白词阿篇”,果然碑中多数地方只能用白族话才能释读。碑中数处出现方块汉字形或汉字形多笔少画的字,用汉语难以释读,若用白语一读就通,为古白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明代去大理国不到两百年,虽然明朝曾经对白族文化大肆摧毁,但白族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在民间,证明古白文的存在毋庸置疑。碑中提到“蒙氏十三皇帝高家做酋,段家做诏”,为“诏”字的释读提出新解。智光寺是凤羽的一座重要寺庙,现寺已毁(20 世纪中叶还在,后来毁坏了),但碑还在。现存智光寺的碑为1.02 米×0.55 米,直书,碑文清晰可见,是研究白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孔子、老子、如来、观音(老爹)

    一堂香火

 

 

 

 

 

 

 

 

白文碑(高公墓志铭)

 

 

 

 

凤羽来历

 

 

 

           凤羽之名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凤羽古为泽国。唐朝时,随唐军到大理的四川人魏道玮在他的《三氏集》中写道:“浪穹天马山西麓有马耳湖。”浪穹是洱源的古代称谓,天马山在凤羽坝东面,又叫东山。马耳湖即凤羽湖。清代学者赵恒昌著有《凤羽湖记》,写的就是凤羽湖。至今凤羽坝周围村落仍留有许多“以库拘”(意为“船码头”),“以处孟”(意为“靠船处”),“果以处”(意为“过船处”),“撒网登”(意为“撒网的地方”)等与湖有关的地名。现在凤羽湖没有了,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相传观音大士看到居住在凤羽四周山上的人民生活很苦,就化身为一个名叫“博巴”的艄公来到凤羽,帮助人们排泄凤羽湖水。凤羽龙王不服气,想搬山阻挡(此山尚存凤羽北端铁甲村和雪梨村中间),因鸡叫,南边鹤林山上现大黑天神,吓退龙王,龙王堵湖没有得逞。凤羽坝子开辟出来了,人们特别感谢大黑天神和观音大士,很多地方把他们作为本主供奉。

   关于凤羽一名的来源,《南诏野史》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凤鸣于浪穹罗浮山,乃改名为凤羽山。”《僰古通记》载:“昔建兴时,有凤过此,遗一羽,故得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叶榆(今大理)西北有鸟吊山,世传凤凰死于此,每岁入秋,百鸟群集来朝。”历代学者也曾写诗记其事,如明代谪居大理的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有“曾闻凤羽乡,昔有凤来仪”。清代凤羽学者、诗人赵辉璧也在他的《古香书屋诗钞》中写道:“凤羽何鸣乡,丹凤遗羽毛,只今百鸟朝,文明中外睹……”

   据近人研究,在历史上的白族先民曾在凤羽建立过凤羽国。但此说是否可靠,需要进一步考证。凤羽古镇村口 凤羽知名较早,民国《浪穹县志》转引《徐霞客游记》写道:“岗条数十支东下如凤之羽,故名凤羽。旧为凤羽县,今改为凤羽乡。旧县址曰舍上盘。其地四面皆山,绾谷成村,约径二十里,中皆良田,惟东北闷江哨为出水口。”《 明史·地理志》说“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凤羽县,属邓川州”,大概是不错的。

   凤羽得天独厚,风景特别优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中用了近三千字对凤羽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作了生动的描述。因书中记录的一些民俗与自然景观大都已消失,人们很难见到,故择要转录于后。书中写道:

   己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 年)三月初一日,……有水自西峡出,即凤羽之流也,其水颇大。南即天马山横夹之,与西山南入普陀崆。路循西山南尽处溯水而入,五里,北崖忽石峰壁立,耸首西顾,其内坞稍开,有村当耸首下坞中,是名山关。耸首之上,有神宇踞石巅,望之突兀甚,盖即县后山,自三台分支南下,此其西南尽处也。其内大脊稍西曲,南与天马夹成东西坞。循溪北崖间又三里余,西抵大脊之下,于是折而南,一里,渡涧,东循东山南行。一里,为闷江门哨,有守哨者在路旁。又南二里,有小山当峡而踞,扼水之吭,凤羽之水南来,铁甲场之涧西出,合而捣东崖下。路乃缘崖袭其上,二里,出扼吭之南,村居当坡东,若绾其口者。由是村南山坞大开,西为凤羽,东为启始后山,夹成南北大坞,其势甚开。三流贯其中,南自上驷(寺),北抵于此,约二十里,皆良田接塍,绾谷成村。曲峡通幽入,灵皋夹水居,古之朱陈村、桃花源,寥落已尽,而犹留此一奥,亦大奇事也。循东山而南,为新生邑,共五里,折而西度坞中。截坞五里,抵西山凤羽之下,是为舍上盘,古之凤羽县也。今有巡司,一流一土,土尹姓,名忠,号懋亭,为吕挥使梦熊之婿。吕梦熊先驰使导为居停,而尹以捕缉往后山,其内人出饭待客,甚丰。薄暮尹返,更具酌,设鼓吹焉。是夜大雨,迨晓而雪满西山。

   初二日,晨餐后,尹具数骑,邀余游西山。盖西山即凤羽之东垂也,条冈数十支,俱东向蜿蜒而下,北为土主坪,南为白王寨。是日饭于白王寨北支帝释寺中。其支连叠三寺,而俱无僧居,言亦以避寇去也。从土主庙更西上十五里,即关坪,为凤羽绝顶。其南白王庙后,其山更高,望之雪光皑皑而不及登。   初三日,尹备骑,命四人导游清源洞,晨餐后即行。循西山南行五里,过一村,有山横亘坞南,大坞至是南尽而分为二峡,西峡路由马子哨通漾濞,有一水出其中;东峡路由花甸哨出洪圭山,有二水出其中,其山盖南自马子哨分支北突者。由其北麓二里,东降而涉坞,过上驷(寺)村,渡三涧,三里,东抵一村,复上坡循东山南行。一里余,渡东涧之西,乃南蹑坡冈,则东之蜡坪厂山其厂出矿,山之东即邓川州。与西之横亘山又夹成小坞。南行里余,乃折而东逾一坳,共一里,东向下,忽见一水自壑底出,即东涧之上流,出自洞下者也。亟下壑底,睹其水自南穴出,涌而北流成溪。其上崖间一穴,大仅二三尺,亦北向,上书“清源洞”三字,为邓川缙绅杨南金笔。水不从上洞出。由洞口下降而入,亦不见水。或曰:行数里后,乃闻水声。 其入处逼仄深坠,恰如茶陵之后洞。导者二,一人负松明一筐,一人燃松明为炬以入。南入数丈,路分为二,下穿者为穴,上跻者为楼。楼之上复分二穴。穿古穴而进,其下甚削,陷峡颇深,即下穿所入之峡也,以壁削路阻,不得达。乃返穿左穴而进,其内曲折骈夹,高不及丈,阔亦如之,而中多直竖之柱,或连枝剖楹,或中盘旁丛,分合间错,披隙透窃,颇觉灵异,但石质甚莹白,而为松炬所薰,皆黑若烟煤,着手即腻不可脱。盖其洞既不高旷,烟雾莫散,而土人又惯用松明,便于伛偻,而益增其煤腻。盖先是有识者谓余曰:“是洞须岁首即游为妙,过二月辄为烟所黑。”余问其故,曰:“洞内经年,人莫之入,烟之旧染者,既渐退而白,乳之新生者,亦渐垂而长,故一当新岁,人竞游之,光景甚异。从此至二月,游者已多,新生之乳,既被采折,再染之垢,愈益薰蒸,但能点染衣服,无复领其光华矣。”余不以其言为然。至是而知洞以低故,其乳易采,遂折取无余,其烟易染,遂薰蒸有积,其言诚不诬也。遂柱隙南入,渐有水贮柱底盘中。其盘皆石底回环,大事盆盎,颇似粤西洞中仙田之类,但不能如其多也。约进半里,又坠穴西下,其深四五尺,复夹而南北,下平上凑,高与阔亦不及丈,南入三丈而止,北入十余丈,亦窘缩不能进。乃复出,升坠穴之上,寻其南隙,更披隘以入。入数丈,洞渐低,乳柱渐逼,俯膝透隙,匍匐愈难。复返而也,由楼下坑内批隙东转,又入数十丈,其内高阔与南入者同,而乳柱不能比胜。既穷,乃西从下坑透穴出。由坑仰眺,其上稍觉崆峒,即入时由楼上俯瞰处。既下穴出,渐见天光,乃升崖出口,满身皆染淄蒙垢矣。乃下濯足水穴之口,踞石而浣。水从乱穴中汩汩出,遂成大溪北去,清冷澈骨。所留二人,炊黄梁于洞外者亦熟。以所携酒脯,箕踞啖洞前,仰见天光如洗,四山如城,甚惬幽兴。饭后,仍逾西坳,稍南遵花甸路,遂横涉中溪,西上横亘山之东坂。沿山陟陇,五里下,出上驷(寺)村之西,仍循西山北行。一里,过一村,遂由小径遵西山陇半搜剔幽奥。上下冈坂十余里,抵暮,还宿于尹宅。初四至初八的日记亦专记凤羽,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引述。徐霞客把凤羽比做“桃花源”, 不错,凤羽的确很美。但更为可贵的是,如今,这里依然是那么宁静,很少有现代文明的喧哗,仿佛超越了时空,人们依然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如当代著名学者张文勋在调寄《念奴娇》词中所描绘的:

凤河依旧,

杨柳岸,映带满江风月。

阡陌纵横,

千幛里,绿水青山翠叠。

洞号清源,山名鸟吊,妙境称双绝。

樵歌渔唱,桃源深处名邑。

白族民居建筑:石头打墙不会倒__

 

 

凤羽古镇村口

 

 

 

 

 

 

 

观音菩萨

 

 

 

 

 

 

 

罗坪山远眺 

 

 

 

 

 

 

 

赵定甲书 

 

 

 

 

 

 

 

盖新房上梁 

 

 

 

 

 

 

 

白族民居建筑:石头打墙不会倒